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粉嫩虎白女流水白浆在线播放91_蜜臀91精品国产观看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黑人_95精品办公少妇高潮对白

搜索
返回文學沙龍
發(fā)新帖 回復
查看: 2802|回復: 3
收起左側

黎源新探

[復制鏈接]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 6 天

    [LV.2]偶爾看看I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發(fā)表于 2019-3-5 10:0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黃 敬 剛
    (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海南島上有豐富的考古文化遺存,證明這里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根據文獻及華南地區(qū)古代百越各支系活動的情況,黎族先民是海南島上的最早居民,與古越人有密切的關系。隨著中央王朝對這里統(tǒng)治的加強及其他民族踏上海島,黎族文化也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黎族;海南島;百越;考古
    [中圖分類號]C9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575(2002)03-0053-03
    一、海南島考古
    在海南發(fā)現的石器時代遺址和出土遺物點多達200余處,分布在文昌、瓊東、陵水、昌江、儋縣、臨高、保亭、那大、定安、屯昌、瓊中、白沙、東方、樂東、保亭、通什等縣市。所出文物依其人文景觀和地理面貌稱為洞穴、沙丘、貝丘、山坡遺址,與兩廣地區(qū)和湖南等地同時期文化相類似,具有南越文化的特征。(1)
    青銅時代的遺物,在海南的昌江、通什、臨高、樂東、定安、東方、陵水等市縣都有出現。有些青銅殘片與幾何印紋陶共存,其幾何印紋陶時代上限為戰(zhàn)國時期,下限至秦漢時期。以青銅器、銅斧、銅鍋、銅鑼為主,大多出于墓葬中,還有大型青銅鍋,口上有附耳,耳上或口沿上附塑有動物和武士裝飾,是為軍事用品。青銅鼓在海南的臨高、昌江、定安、陵水、樂東縣均有發(fā)現,還有銅鑼。
    墓葬多在海南的陵水、三亞、昌江、東方、樂東、通什、瓊中、瓊山諸地發(fā)現,甕棺見多,出土遺物有釜、甑、火燒石。(2)陶釜、罐等器物上有米字紋、菱形紋、方格戳印紋,其時代也在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陵水縣軍屯坡、古樓等地,還有珊瑚石板墓,墓室用珊瑚石板構砌,并e 打磨痕跡,結構采用榫卯,疊壓成金字塔狀,有珊瑚石雕人像和瓷器隨葬,時間多在唐代。在這些地區(qū)還出現穆斯林墓葬,大多也是唐代墓葬。
    海南島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從地面調查、文物普查和基本建設中發(fā)現遺跡、遺物。遠古時期,已有黎人先祖在海島上繁衍生息,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刀耕火種的生活。南越文化大約在商周之際,已在海南島已有一定的發(fā)展。秦統(tǒng)一中國后,在嶺南設立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遙控海南,這時黎人先民與大陸的交流就更加頻繁了。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 6 天

    [LV.2]偶爾看看I

    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5 10:02:02 | 只看該作者
    二、黎人先民的淵源
    黎人見諸文獻記載,始于宋代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黎,海南四郡塢土蠻也。塢之中有黎母山, 諸蠻環(huán)居四旁,號黎人?!鼻宕懘卧频摹夺枷w志》謂:“黎人生儋、崖、瓊、萬之間,即人也……是為黎人之祖。”黎族人與黎母山的關系是很密切的,黎母山又名五指山,位于海南定安縣境,在縣南四百里思河生黎峒中?!拔宸迦缛酥福綐O高,常在霧靄中,黎人鮮識之,久晴海氛清廓,或見翠突浮半空云”。(《桂海虞衡志》)又見劉誼《平黎記》云:“天將雨則祥光夜見,望氣者謂南極星降此山。又云:婺女星現化,下此山,因黎婺訛為黎母?!?br /> 黎人的前身則與俚人有十發(fā)密切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有史以來,最先居于粵東境內者,實為今日僻處于海南島之黎族,漢唐時稱‘里’或‘俚’者是也?!崩琛①狄艮D之說,見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八》:“按俚訛為黎,聲之轉也久矣。”史書方志各類記載,海南島黎人有“生”、“熟”的稱謂,《外紀》云:“熟黎各有鄉(xiāng)里”,又《澄邁縣志》載:“熟黎舊傳為南、恩、藤、梧、高、化諸縣人,多王、符二姓,言語皆近其鄉(xiāng)音?!痹僮匪葙等饲吧?,與百越有一定的關系?!稘h書·地理志》云:“百粵雜處,各有種姓。”《后漢書·南蠻傳》則統(tǒng)稱之為“蠻”,其中包括今海南島的黎族先民。
    關于黎人先民,尚有如下幾種說法:越人說。以“意其種人與古代越族為同一系屬,或雖非同屬而有混血關系”。(3)此說與“黎人前身與俚人關系密切”說有一致之處。古代南方各族籠統(tǒng)稱為“百越”,“俚”為其一。而古越人的鼻飲、干欄、犬祭、祀蛇和紋身等俗,在與黎有淵源關系的俚人中亦存在。
    非越人說,主張黎族先民是廣東及海南島最早居民,不同于越人。(4)
    馬來人說。中山大學醫(yī)學院教授西雅博士在1934年提出馬來人骨盆為直卵圓形,華北漢人為橫卵圓形。黎苗與馬來人,種族上本極接近,意昔時實出一源。太古自南中國以至交趾南亞半島,馬來群島下達澳洲,皆為此類種人所分布(5)。此說一出,諸多學者將黎人體質特征和語言與馬來人進行了比較研究。
    此外,還有些學者提出海南島最早先有壯族,后有黎人,因為海南島上黎人居住區(qū)的地名,與壯人傳統(tǒng)地名叫法相近。(6)
    從考古文化發(fā)現與分布看,在海南島現今黎族主要居住區(qū)都有古代遺址和遺物出現,上限有近一萬年的歷史,晚至西周之際,銅、陶、石器并存的階段,從歷史文獻和民間所有存留的跡象表明,海南島上的最早居民應是黎族先民無疑,隨著南方各族的興起,各種文化逐漸傳入海南島。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 6 天

    [LV.2]偶爾看看I

    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5 10:02:19 | 只看該作者
    三、黎、苗、漢三族文化交匯于海南島
    海南島的最早居民應是黎人,其與越人接觸為先,至于苗、漢諸族孰先孰后,還要從考古和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先從黎人稱呼著眼,“黎”這一名稱原來不是黎人自稱,而是島外漢、苗等族進入海南島后,對黎人的一種稱謂。一直到了宋代才成為族名。黎族雖受漢族的統(tǒng)治和壓迫,但在文化習俗上也受到漢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儋州話在海南島漢語方言中使用人數僅次于海南方言,據專家研究,儋州話是古粵語在海南島西北部的變體。(7)明代海南人唐胄就根據地方特產吸引內地商人來此地貿易,指出:“則秦有至者矣。”又曰:“秦以水德王,其數用六,今瓊人行使用銅錢,猶用六數以六文為一錢,六十文為一兩,六百兩為一貫,又田禾以六把為半擔,十二把為一擔,亦用六數,皆秦舊俗也?!?8)海南島度量衡實行六進位制,這種文化現象在黎族中至今存留??梢?,自從海南島置于漢王朝中央政權管轄后,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才開始進入海南,隨著統(tǒng)治階級對海南島的管理逐步加強,漢族就陸續(xù)遷入海南開發(fā)定居,帶來當時先進的文化,對海南島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之逐步向封建社會經濟發(fā)展并開始出現商品貿易。在海南島出土和民間收藏的貨幣就有西漢五銖、東漢五銖、王莽貨泉、大泉五十等。此后歷史貨幣在海南都有發(fā)現。
    海南島的苗族于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從廣西被征戍守,落籍本島。據1989年統(tǒng)計,本島苗族有5萬多人,大多散居在海南島五指山地區(qū),建筑苗寨居住?!堆轮葜尽酚涊d:“又有一種‘苗黎,數百家,常徙移于東西黎境……性最恭順。時出城市貿易,從無滋事。蓋前明時,剿平羅記,抱由二峒,建樂定營,調廣西苗兵防守,號為藥弩。后營汛廢,子孫散處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猶善用藥弩手,辮發(fā)衣履,與民人間,惟婦女黎裝,皆能升木如猱,不供賦稅,不耕平土,反伐嶺為園,以種山稻。一年一徙,嶺茂復歸。死則火化,或懸樹抄風化?!泵缛巳雿u時間應比漢人、越人要晚得多。海南島所留存的苗人建筑,如番茅村和住屋,在海南島的瓊中地區(qū)還多有遺存,其風格明顯不同黎人居屋,船形造屋鮮見,多為金字形房屋。這種干欄建筑文化在海南島上,惟有“苗黎”獨樹一幟。
    黎人先民經歷了長期的部落聯盟社會組織,并抵御歷代封建王朝的頻繁“征剿”。漢、苗等民族進入海南,其生產方式和文化模式改變了黎人的生產力和文化成因,對全面推動海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 6 天

    [LV.2]偶爾看看I

    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5 10:02:31 | 只看該作者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東興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J]??脊?961(12)
    (2)廣東省博物館。文博通訊10期。
    (3)劉咸,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討[J],西南研究,昆明西南學會刊行,1940
    (4)明誼修,張岳崧。瓊州府志[M]。卷三輿地風俗,道光二十一年修成,光緒十六年補刻本,??诤D蠒?。
    (5)羅香林,海南島黎人源出越族考[A]。中夏系統(tǒng)中之百越[C]。獨立出版社印行,1943
    (6)游汝杰,海南島原始居民問題略考[J]。復旦,1980(1)
    (7) 陳波,海南島西北部的古粵語變體——儋州話記略[J],海南大學學報,1988,(2)
    (8)正德瓊臺志[Z],卷42,雜事。
    返回文學沙龍
    發(fā)新帖 回復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公司簡介 |  公司動態(tài) |  廣告合作  |  產品服務 |  誠聘英才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聯系我們  |  幫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