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普通會員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1-3-25 16:41 |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寧寧 于 2022-1-10 11:23 編輯
米.png (332.72 KB, 下載次數(shù): 197)
下載附件
2022-1-10 11:12 上傳
作者:王玉玲
他做的神農稻香米,被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獲得了第二十二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yè)投資貿易洽談會“優(yōu)質產品”的光榮稱號,第二十一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綠博會金獎”,中國食品行業(yè)協(xié)會“全國放心糧食示范加工企業(yè)”光榮稱號,湖北省進農村進社區(qū)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業(yè)”光榮稱號等等殊多榮譽為一體的,是隨州市神農稻香米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何紹忠,用幾十年的心血換來的。
將稻谷脫離成米,將種子撒到田野種成秧苗,將秧苗種植成稻谷,將綠色稻谷演變成“農耕源”、“五谷農根緣”、“耕之根”、“神農萬稼香”、“神農稻香”,每一個商標里,都耕植著濃濃的神農文化的深意,他將糧食加工,進化為綠色種植加工,從雜交稻,到優(yōu)質稻,到香稻,在品質上發(fā)生質的飛躍,以前做的是讓民眾吃飽,到現(xiàn)在的吃好,不斷開掘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此滿足民眾口味的進化,他的故事滲進了他所加工、種植的米里,每一粒米里,都滲有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是一位一輩子只做米的執(zhí)著的厲山人。
2002年,年僅38歲的何紹忠從國企一米場下崗,上有老下有小的他,肩負著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擔,苦悶、徘徊,苦思冪想:“我生在烈山之下,是吸取厲山的精華成長的,我更應該回報這片生養(yǎng)我的土地,將炎帝神農老祖先的農耕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
他決心回到生養(yǎng)他的這片土地,回到炎帝神農故里。
他想:炎帝當時選擇在這片土地種五谷,嘗百草,是因為這里的土地適合種植優(yōu)良的稻谷和五谷雜糧,在這里做米業(yè),更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條件。
“作為烈山之下的子民,我更有責任將祖先的優(yōu)良糧食傳承下去。”何紹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其實這個時候的炎帝神農,在人們心中還只是一個傳說,但何紹忠有一種預感,在國家大力挖掘中國古老文化的大背景下,炎帝神農終將召示天下,憑借著自己的遠見,何紹忠決定回到烈山腳下,建一個有著炎帝神農文化物色的米廠,將炎帝腳下黑土地里生長出來的稻谷,加工成帶有濃濃神農文化的稻米,讓深含神農文化的大米,香氣四溢到神洲大地。
何紹忠與以前在一米廠做會計的妻子合計著,我們夫妻二人一個以前是做米業(yè)加工技術,一個是做財務的,夫妻二人開公司是最佳搭檔。
米1.jpg (224.03 KB, 下載次數(shù): 184)
下載附件
2022-1-10 11:13 上傳
心動就要行動,他們多方尋求幫助,貸款230萬元起家,建廠、招工、收購糧食,“每一步路是走得那么艱難,辦企業(yè)真的太難了,要不是對米有感情,對神農文化有信心,真的很難堅持到現(xiàn)在!”何紹忠說道,他左手托著下巴,右手放在膝蓋上,那已有些風霜刻下痕跡的國字臉上,表情凝重,有神的雙眼望著高高站立在烈山之上的炎帝神農高大的塑像出神許久。腦海里翻騰著這二十多年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一幅幅畫面。
2003年何紹忠注冊了隨州市神農稻香米業(yè)有限公司,辦廠初期他以高于其實商家0.1元每斤的價格,收購厲山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村的稻谷進行精加工,他立志,在自己經營的階段,也要讓農民得到實惠。
在烈山腳下做米業(yè),何紹忠的思路是,他所做的米業(yè),一定要把神農的精神和文化深耕于米中,做大做強有著濃濃神農文化的米業(yè),帶有神農色彩的,純正的綠色大米,帶著神農的魂,享譽祖國大地。
他所做的米,每一個商標都有著神農的影子,也有著神農米的淡淡的清香,在這方面,何紹忠是下了功夫的,他飽讀了當時還沒有開發(fā)的炎帝神農史書,從這里找到精華,讓自己的米業(yè)商標更具神農物色。
不久,“農耕源”、“五谷農根緣”、“耕之根”、“神農萬稼香”、“神農稻香”運應而生,每一個商標都貼近老祖先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每一種米的名字都有著它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每一個商標都含有炎帝神農的深意,他在做米業(yè)的前提下,更多的是想將炎帝神農文化和精神發(fā)揚光大。
米2.jpg (155.17 KB, 下載次數(shù): 193)
下載附件
2022-1-10 11:13 上傳
“炎帝親耕地,神農稻米香,吃湖北糧, 綠色放心”,是何紹忠?guī)资曜雒讟I(yè)以來一直追求的品質和發(fā)展的根本,生產出的“神農稻香”系列米,軟、糯、香等特點,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無污染、香味濃,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和喜愛。讓市民吃上含神農基因的米,是何紹忠一直的追求,為此他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因此他的公司被定為“定單農業(yè)”。
2006年他策劃了與種子合作單位種植,用最新最優(yōu)的種子種植優(yōu)質稻的方案,并實施行動,從最初的雜交稻,到優(yōu)質稻,進化到現(xiàn)在的香稻,不斷優(yōu)化品種質量和結構,然后加價回收。
2010年隨州日報打造“中華第一米”專題報道,隨州香稻宣傳記錄片的場景和圖片都在隨州市神農稻香米業(yè)有限公司拍攝的。
為響應“中國人吃中國人自己種的米”的號召,何紹忠率先流轉了三個村里的水稻谷田,投入大量資金購買了,旋耕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業(yè)機械,全力以付開始自已種植綠色水稻的艱難旅行,他利用青林水庫民生飲用水灌溉水稻,讓糧食更純正,更健康,更帶有大地的香氣,親力親為地到作業(yè)現(xiàn)場管理種植技術和質量,滿足人們從以前的吃飽到現(xiàn)在的吃好,在品質上不斷提高,為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滿足民眾需求而努力進步,不斷開掘發(fā)展,同時為當?shù)剞r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服務。
“我做了一輩子米,一輩子只做了米。做米,成了我生命的唯一,唯一遺憾的是,炎帝神農故里產出的米,卻沒有真正體現(xiàn)它的價值!”何紹忠不甘心地說道。
是的,從十八歲在國企一米廠做米,到后來自己做米,那白花花的米散發(fā)出的香味是他一生覺得最香的味道,從他手里產出的米,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公司產品展示廳內盒裝的,袋裝的,簡裝的,精裝的各種口味的大米,是他汗水的結晶。“農耕源”、“五谷農根緣”、“耕之根”、“神農萬稼香”、“神農 稻香”是心血的凝結。
多年來,他生產的神農稻香米系列深受上海、重慶、四川等地的大型代理商的青睞,在隨州大潤發(fā)等多家大型商超銷售。
受疫情影響,實體銷售受到沖擊,人們都不外出,網(wǎng)絡下單已成為潮流,也成為了人們的購物方式。何紹忠深切地有了危機感,目前,他正在著手網(wǎng)絡銷售策劃,“我不僅要做米,還要會銷米,還要讓自己的米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和喜歡。做一件事不只是做,還要做好,做精,緊跟時代步伐,企業(yè)才會有出路,才能經久不衰。”何紹忠一臉凝重地說道。
一席話,讓在場的人感觸頗深,一個人能在做米的路上堅守幾十年,每一點進步,每一步發(fā)展,這其中付出的心血是沒有經歷過的人所難以想像的。別人看到的是他擁有一個公司的風光,卻不知道風光背后有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上下求索的苦衷。
但是,他沒有放棄,卻一直在追趕時代的步伐......。
|
|